普門品第12講
普門品第1講
普門品第1講
法華經中的普門品,幾乎學佛的人都會接觸,這一品的重點,是介紹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、功德力,也就是修養。從「普門品」的字義來看,「普」是普遍的普,「門」是門徑或者法門;這一品經文所說的道理方法,是普遍可以學習,而且從中得到利益的。
爾時無盡意菩薩,即從座起
「爾時」是指那個時候,不一定什麼時候。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介紹妙法蓮華經的那個時候。「無盡意菩薩」,是法華會上聽佛陀說法的一位菩薩。「即從座起」,這時無盡意菩薩從座位站起來。
偏袒右肩
如果不知道佛陀時代穿衣服的情況,不容易了解「偏袒右肩」的意思。佛陀時代所穿的袈裟,大體上與目前的泰國相同,唯一不同的地方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平常所披的衣服,除了遮起左臂,右臂也是遮住的。
這裡談偏袒右肩,是袒露右邊的肩膀。為什麼偏袒右肩?釋迦牟尼佛說法當時,在印度那個時代,可以說是一位革命者,不斷改革不平等、貧富不均、階級相差太大等種種不合情理的現象。
因為婆羅門總認為自己是非常特殊的民族,自稱他們的祖先是從天的嘴出生。所以後期,釋迦牟尼佛提出很多改革的方式,婆羅門非常不滿,曾經派人把刀藏在肩膀下方右脅的位置,準備刺殺釋迦牟尼佛。自從發生那件事情之後,凡是要面對釋迦牟尼佛,不管是頂禮、供養而接近他者,都必須偏袒右肩,這是它的緣起。
合掌向佛
合掌是兩個手掌合起來,十個指頭併攏,靠在一起,也稱為合十禮。可是,佛教界有些奇怪的現象,不只是出家、在家眾,甚至很多不是佛教徒者,也是以單掌豎起來打招呼,其實這非常不應該,違背佛陀所制定的禮節。
而作是言,世尊
「而作是言」是向佛說。無盡意菩薩從座而起,面向佛陀偏袒右肩,合掌向佛說。「世尊」,梵文稱為薄伽梵,意思是如來或者為世所尊敬的聖者。後人認為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,為世所尊重,所以稱為世尊。
觀世音菩薩,以何因緣,名觀世音
無盡意菩薩問釋迦牟尼佛,觀世音菩薩依於什麼因緣,名字叫做觀世音?真正的由來為何?很多人對菩薩的看法,認為現菩薩相者,好像都是女人,譬如戴頭巾,留長髮。其實以佛教法統的觀念,不管是男、是女,修養達到菩薩果位之後,沒有男女之分。
善男子
這時,佛對無盡意菩薩說,善男子。經典上常提到善男子、善女人,為什麼稱為「善」?先要了解,並不是善惡的善。佛陀的思想,人是以業為基礎,有惡行,是因為業的關係。以佛陀慈悲的心態,認為眾生都是善良的,即使遇到所謂十惡不赦的人,也不會把他們當成惡人。因為不管多麼惡劣的人,也有善良之處:同樣,善良的人或多或少也有惡劣之處,只是釋迦牟尼佛不用這種方式分別眾生。
「男子」在原來的經文稱為丈夫,只是中國人把丈夫看得太狹隘,以為是妻子對她的男人才稱為丈夫。其實以印度來說,男子等於中國人所說妻子的丈夫。所以正式稱為「丈夫」,就是具有丈夫的氣概的男人,而不是所謂夫妻的關係。這是為了因應中國的環境,避免造成誤會,翻譯經典時,以善男子來說。
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
我們在許多經典上常常看到「百千萬億、無量無邊、微塵數」,這是形容詞,很多的意思。這裡「億」的解釋,與中國所說的億不同,並不是一個數目字累積起來的說法。億是最多的意思,多到什麼程度呢?也就是一百個億、千個億、萬個億。
所謂「眾生」,是談有情的眾生。眾生分為有情眾生、非情眾生、無情眾生。動物稱為有情眾生,泛指六道眾生;樹木、花草、蔬菜、水果這些植物,屬於非情眾生;礦石、礦物屬於無情眾生。所以真正分析眾生,不只是人或者動物,凡是談到「眾」,是多數的意思,「生」是生命。
受諸苦惱
這裡談到很多眾生受諸苦惱。「諸」是受各種不同的苦惱,哪些苦惱?總是離不開生老病死,生的過程有不同的苦,老、病的過程也有不同的苦,所以涵蓋各式各樣不同的苦。為什麼說苦惱呢?「苦」通常是外表承受,「惱」是內心不自在,也就是外在承受一些不好的問題,引起內心的不自在,稱為苦惱。
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
假使有很多眾生正在受各種不同苦惱的時候,如果能夠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字,一心稱念他。「一心稱名」就是稱念或者持名,其實還是以念來說。如何稱念?也就是一心一意地念南無觀世音菩薩。
觀世音菩薩,即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
所謂「觀其音聲」,觀誰的音聲?當眾生受苦惱、求救,表現痛苦、煩惱的聲音。觀世音菩薩聽到這些聲音,就會顯現其身,因為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,不一定顯現某種身份。也就是當眾生苦惱時,只要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,觀世音菩薩就會觀其聲音,幫助眾生得到解脫。
必須了解,不是有任何的苦惱就喊觀世音菩薩,而是於人無法辦到的苦惱,人幫不上忙,這時才求觀世音菩薩。譬如買一張彩券,希望中獎而喊觀世音菩薩,他不會理會你的。因為人的問題,先要以人的方法處理,當人不能處理時,再求佛、求菩薩。
何謂「解脫」?千萬不要誤把解脫當成死,譬如有煩惱,煩惱化解了,於煩惱而言就是解脫。在經典上常看到,解脫好像一根繩子打一個結,解開這個結,繩子就恢復正常,談解脫就是這種現象。求解脫是當有問題時,希望能夠化解,使自己得到自在,這才是解脫的真義。
普門品第2講
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,設入大火,火不能燒,由是菩薩威神力故
這段文字,不管是否信仰佛教,往往很多人產生疑惑,為什麼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,即使遇到大火,也不會燒著他?觀世音菩薩真的有這麼大的神通嗎?一般人有所謂煩惱的火、憤怒的火、仇恨的火、貪欲的火、瞋恚的火、愚癡的火…,其實這些情識作用、種種情感反應,表現過於激烈的現象,都可以稱為火。
如果是經常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,即使遇到會引起發火的外緣,對他而言,並不會被這些外緣左右、影響而發火。
佛法是告訴我們如何調理身心。譬如持念十九字觀世音菩薩名號,應想到觀世音菩薩具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無比的願力,加上智慧修養,而完成神威之力。因為這種力量會影響你,改變自己、修養自己,所以,如果能夠經常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,即使遇到會引起發火、煩惱、不歡喜的外緣,都不會受到影響。為什麼?在於觀世音菩薩的神威之力感召所致,因為平常一直持念觀世音菩薩,心目中對他的崇拜、尊敬,會產生很多不可思議的現象,甚至於力量。
若為大水所漂
所謂「大水所漂」,肯定是不要隨波逐流,因為世間人往往只看到別人風光的一面,可是,有些是不擇手段,傷害別人,滿足自己,這般隨波逐流,如同遇到大水,非死不可。尤其專門持念觀世音菩薩的學佛者,不可以隨波逐流。
稱其名號,即得淺處
佛法談善巧方便,很多人卻把善巧當成取巧,方便當成隨便,這是隨世俗流轉的現象。如果真正學佛的人,即使遇到任何危難,也可以冷靜地面對,把原來非常危險的事,減少到最低限度。「稱其名號,即得淺處」,是把嚴重的問題化解為輕微的問題,可是,為什麼還有問題存在呢?因為佛法是以因果律為基礎,造作業因,必須受其果報。不同之處,在於學佛的人,雖然過去造作很嚴重的業,因為學佛、修行辦道,可使原有的業,以輕微的方式受果報。
若為大水所漂,稱其名號,即得淺處,是告誡我們不要隨波逐流,不要忘了,自己是學佛的人,如果能夠依教如法、修行辦道,原本非常嚴重的果報,可能被所謂的洪流淹沒,只要輕微的受報,就可以化解原來的問題。
「即得淺處」是談因果感報的現象。一般而言,作什麼因,受什麼果,譬如殺人,必須賠人一命,殺人是因,賠人一命是果。可是學佛的人,即使過去有殺人的行為,因為現在學佛,就會學習很多有關佛法的修養,譬如懺悔、六波羅蜜、八正道等,這些都可以減輕過去所造的重業,而在過程中慢慢淡化,最後所受的果報較為輕微。當然佛教注重因果,沒有不受報的因果。
學佛能夠不受果報嗎?還是要受報,不同的是重的業,可以受輕微的果報。為什麼?因為學佛的過程中,所做的功德,所有的修行,都可減輕過去重的業因,才能受較輕的果報。
若有百千萬億眾生,為求金銀、琉璃、硨磲、瑪瑙、珊瑚、琥珀、真珠等寶,入於大海
佛教總是少不了談七寶,金銀、琉璃、硨磲、瑪瑙等就是七寶。
「入於大海」意謂茫茫人海。在茫茫人海中尋求金銀財寶,肯定是一種商業行為。千萬不要在名相上面下功夫,尤其強調到海底找七寶,這是很大的錯誤,把佛法看得太狹隘,譬如經典上常有一句話,像是縫衣服針尖上的那一點,多麼地微小。「入於大海」是指我們人的世界,也可以說是娑婆世界,每個人都希望求得金銀財寶,可是必須了解,求金銀財寶是一種商業行為,為了得取利益。
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談的是妙法,必須從這些文字方面了解佛法。以舉例、比喻、引喻或者影射等種種方式呈現,所以常常看不懂經典,總感覺不知所云。經典中有道理、有方法,問題是法在哪裡?如果只是在文字名相上面打轉,最後得不到任何好處。
假使黑風吹其船舫
處在娑婆世界的環境,為尋求金銀財寶而從事商業行為的人,假使遇到黑風吹其船舫。譬如大家有相同的興趣、事業,同在一條船上,這只是一些形容詞。這裡談「黑風」,是指不好的、陰暗面的事,譬如黑幫、黑社會。「船舫」是從事同樣的商業行為或者事業。「吹其船舫」具有襲擊、傷害的意思。
漂墮羅剎鬼國
大海中有羅剎鬼國這個國家嗎?不能用這種方式解釋。所謂「羅剎鬼國」,通常在經典上是指天龍八部裡面的八部,譬如羅剎、鬼類,甚至於夜叉、乾闥婆,這些都屬於鬼國,相當於現在人所說一夥的或是一個家族。羅剎鬼國是以八部眾的羅剎作為代表性。
其中若有乃至一人,稱觀世音菩薩名者,是諸人等,皆得解脫羅剎之難,以是因緣,名觀世音
為什麼陷在羅剎鬼國這種環境呢?因為從事商業行為,總有很多風險、障礙或者苦難。假使其中有一個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號,所有的人都可以解脫羅剎之難,以是因緣叫做觀世音菩薩。其實不只是念觀世音菩薩而已,重點在於必須想到觀世音菩薩的智慧、修養等成就的力量,才能幫助你得到解脫,絕不是念念名字就有力量。
普門品第3講
若復有人,臨當被害,稱觀世音菩薩名者,彼所執刀杖,尋段段壞,而得解脫
所謂「臨當」即是遇到,「尋」是隨即的意思。如果依照文字解釋,假使有人遇到被傷害的時刻,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,加害他的人手上所拿的刀與木棍,馬上一段一段壞掉,以這種方式看經文,普門品則毫無意義。真正的問題在於,為什麼面臨到被傷害?在這情況之下,必須先想到,為什麼有人要傷害你?一定有其原因,你與他之間存在著某些問題。
平常便應學習觀世音菩薩的修養、功德、智慧,藉以調整自己、改變自己。其實持名,不只是念佛、菩薩的名號,而是學習佛或菩薩的願力、精進心、智慧、功德,如果平常即具有這種修行,假使面臨有人要傷害你時,才能沉得住氣,心平氣和念觀世音菩薩名號。
試想,想傷害你的人,看到你面臨危險的時刻,還能夠很安祥、沉穩地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,他自然下不了手,也不會拿刀與杖對付你。絕不是念觀世音菩薩,對付你的人,手上所拿的刀與木棍就會斷壞,你便能得到解脫,那是不可能的。
必須理解「臨當被害」,不是因為眼前得罪某人所結的仇怨,使他想殺害或者傷害你,可能是過去發生一些問題造成的。
「而得解脫」,是因為學習觀世音菩薩或者佛的修養而得到利益,即使遇到危險,也能沉穩地稱念觀世音菩薩,那麼想加害你的人,原來與你之間的問題、仇恨、誤會種種現象,便能夠化解、得到解脫。
真正的問題在於,用什麼態度面對要傷害你的人,這才是重點。
若三千大千國土
很多經典談到三千大千世界,而世界有大有小,小者,譬如芥子,芥菜的種子;大者,有如須彌山。為什麼這句經文是談三千大千國土?其實一國土,就是一個世界,並不是像現在人用中國、美國、英國這種方式界定,通常是以地區性而言,關係到族性、膚色、歷史背景或者部落等種種因素。
「國」是指一個團體,這個團體位在某個地方,稱為一個世界。譬如一個很大的菜市場,某區專門賣蔬菜、水果,某區賣雞魚鴨肉或者日常用品等。同樣,在一個大的範圍之中,也有一些小的區域,國就是一個小的範圍。
三千大千國土是從三千大千世界而來。何謂三千大千?一個國土稱為一個小世界;一千個小世界,稱為一小千世界;一千個一小千世界,等於一個中千世界;一千個中千世界,等於一個大千世界。也就是以一個小的世界來計算,累積而成三千個大千世界,這數目字非常龐大。
以概念來說,經典是以須彌山作為中心點,四周分為東西南北四大部洲,每一部洲又分為四部份。譬如東邊有一部洲,部洲之下又有東南西北四個部洲,如此一直往下延伸。有關世界的安立是非常複雜的問題,華嚴經中詳細說明,從鹽水海到香水海,以至到最下層的地獄世界。
滿中夜叉、羅剎欲來惱人
「滿」是一個圓滿的數目字,或者形容飽和;「中」是在這圓滿的中間。夜叉、羅剎皆屬於八部眾。「夜叉」是晚上顯現最惡劣的鬼類,「羅剎」則是顯現使人迷惑的美,譬如色魔之類的美,偏於人認為美的方面,而夜叉是屬於醜的方面。
以印度的時間計算,分為晝夜六時,白天、晚上各有三個時間。如何計算這三個時間呢?太陽尚未出來之前,直到看得見太陽之時,稱為早時,也就是早晨時分;當太陽到達正中天時,稱為中時分;下午太陽偏西,快要黃昏時刻,稱為晚時分。這早、中、晚三個時分是以太陽而言。
另外三個時分是以黑夜而言。通常是沒有太陽光照著的黃昏時刻,差不多晚上六點,至早晨六點,太陽快升起時,稱為夜三時。以現在來說,剛好二十四小時,以十二小時為三個時分,白天、晚上各有三個時分,稱為晝夜六時,晝是白天,夜是晚上。「滿中」在印度的時間是指晚上,夜三時是八部眾最活躍的時刻,他們在白天皆處於靜態。
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,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,況復加害
這段文字說明,在三千大千世界晚上的三個時段,如果遇有夜叉、羅剎要傷害人,在這種情況之下,當聽到有人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,這些惡劣的鬼類、八部眾,根本不敢用邪惡的眼神看你,更不可能危害你。為什麼?因為鬼類本身對佛菩薩也是有所祈求,希望能夠得到利益、功德,得到超度轉世為人。
普門品第4講
普門品第4講
設復有人,若有罪,若無罪,杻械枷鎖斂繫其身,稱觀世音菩薩名者,皆悉斷壞,即得解脫
若有罪、若無罪的「無」是沒有的意思。何謂「杻械」?可能很多人在電視上看過,兩塊木板中間有一個圓形的孔,卡住頸脖子,兩個手也是以木板固定,放在與頭部相等的位置,這種刑具稱為杻械。「枷鎖」相當於現在的手銬、腳鐐。「斂繫其身」是指被這些刑具緊緊綁在身上,「斂」是收縮的意思。
談到「罪」,究竟如何定罪呢?其實是一種形容、引喻,喻是假設的意思。有罪或者沒有罪,以法律而言,講求證據,才能確定是否有罪。
如果照文字解釋,不管有罪、沒有罪,假使身上被一些刑具綁住,稱念觀世音菩薩,這些刑具就會斷壞而得到解脫,究竟佛法在哪裡?必須了解,人是隨業而來到世間,有很多障礙、煩惱,甚至於無可奈何,造業就要受果報,受果報就會受苦,受苦等於受罪,相當於一些刑具綁在身上,無法自在。譬如原來很有錢,可能哪天經商失敗、破產,或者原本身體很健康,現在生病…。其實發生任何不好的事,幾乎都在活受罪,活受罪就像被一些刑具或者障礙其身之物綁住。
如果正處在不如意的環境之下,無論所受的苦應該或者不應該,不妨以稱念觀世音菩薩的方式學習,而後調整自己、改變自己,不如意的事自然慢慢消失,終究可以得到解脫。這一段文字必須用這種方式解釋。佛法一定有其宗旨或者大前提,是以業的概念說明不如意及障礙的事,引起我們感覺在受苦受難,當這種情識作用顯現的時刻,如何面對現實。
若三千大千國土,滿中怨賊,有一商主,將諸商人齎持重寶,經過險路,其中一人,作是唱言,諸善男子,勿得恐怖,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
滿中是指夜三時。所謂怨賊,「怨」是一種心態,結怨是一種關係,「賊」是行為,凡發生不好的行為皆稱作怨賊,但不能照著名詞解釋為與賊結怨,必須知道它的意境所在。
所謂「重寶」是指人命,其實人最寶貴的就是生命,遇有危險的情況,當然會產生恐怖。這一段說明,如果在晚上從事商業行為,有位做生意的商主,隨身攜帶其他商人重要寶物,經過危險的道路,這時,商隊中有一人大聲地說,大家不要恐怖、害怕,應該冷靜、沉得住氣,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。
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,汝等若稱名者,於此怨賊,當得解脫
為什麼在危險的時刻應稱念觀世音菩薩名字?因為依於觀世音菩薩的能力、修養可以表現無畏施。
何謂法身?是指知識經驗或者智慧,也就是精神食糧。
何謂無畏施?財施或者法施的布施行為,於時間空間皆不受限制,而且能做到無所畏懼,稱為無畏施,施的內容不離於物質與精神。觀世音菩薩本身所完成的修養功德,即可做到無畏施。所謂無所畏懼,必須具備施捨、幫助他人的能力、修養,並且沒有任何阻礙、限制,也就是沒有做不到的事,已達到無所畏懼的境界。這必須經過長久修養,慢慢熏習而成就。
眾商人聞,俱發聲言,南無觀世音菩薩,稱其名故,即得解脫
「俱發聲言」意謂大家同聲念南無觀世音菩薩,解脫即是能夠化解問題,如果不能化解,問題還是存在,當然會苦惱。也就是在這種危險的時刻,有人大聲地說,大家不要恐慌,冷靜下來,一心念觀世音菩薩名字,因為觀世音菩薩具有無畏施的修養,可以幫助眾生化解這些不好的行為,安安穩穩度過危險期。所有商人聽到之後,同聲念觀世音菩薩,因而能夠化解危機。
普門品第5講
無盡意、觀世音菩薩摩訶薩、威神之力、巍巍如是,若有眾生多於淫欲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欲
這一段經文重點是淫欲的問題,淫欲即是貪欲。人往往因為業力的關係,產生很多欲望。「多於淫欲」,不能只當成男女之色,而是包含財色名食睡五種欲求,當然其中也有色欲。
觀世音菩薩具有威神之力,何謂威神之力?指威武神通之力。談到神通,「神」是平常人很難臆測,「通」是沒有障礙。威神之力意謂所具備的修養可以破除業力的阻礙及傷害。
經文中「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」,即生起恭敬心,常常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。所謂「離欲」,對於貪欲之心,並不是馬上就能出離或者遠離,「離」是一種行為,分離則是慢慢離開。其實五欲也是如此,慢慢使欲望愈來愈少,愈來愈淡,最後便可以清淨。
若多瞋恚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瞋
「瞋」,通常是恨的意思,於內在產生恨意;「恚」是表面顯現怒;內外表現不歡喜、憤怒,稱為瞋恚。如果動輒沉不住氣、發脾氣,產生仇恨心,這種情況過多的人,常常虔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可以使瞋恨之心愈來愈淡。
若多愚癡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,便得離癡
「愚癡」這名詞在翻譯上不太合理,為什麼?因為「愚」意謂很笨,「癡」則是很傻,愚癡是指人又蠢又笨、傻傻的。應該譯作「癡迷」,表示無明的意思。
為什麼貪欲之念太多的人,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名號,便可以慢慢遠離呢?必須了解,這是依於學佛的佛弟子來說。如果只是平常的人,根本對觀世音菩薩陌生,以為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,可以幫助人遠離貪瞋癡,那就錯了。也就是必須熟悉觀世音菩薩的成就,涉及到他的宏願、智慧、修養所完成的功德,具有威神之力,可以幫助眾生。
佛弟子在修行的過程中,因為業力所致,常常產生貪瞋癡的現象,而造成障礙,修行便不順利。怎麼辦呢?經文中提出持念觀世音菩薩,必須想到觀世音菩薩的成就,其中包含他力,即觀世音菩薩的力量,以及自力,自己修行的力量。也就是自己與觀世音菩薩彼此產生的力量,必須相呼應,才能使貪瞋癡慢慢遠離。絕不是修行辦道,稱念觀世音菩薩就能遠離貪瞋癡,那是不可能的。
必須了解,人是依於業力來到這世界,業力少不了貪瞋癡三大問題。佛教界常有人提出口號般的教條,譬如消除貪瞋癡,要修戒定慧,猛然一聽,似乎沒有錯,如果仔細思考,變成相對法,好像戒定慧是消滅貪瞋癡的方法。
戒定慧必須要修養,當面對貪瞋癡時,以戒定慧所得到的修養,化解貪瞋癡,慢慢減輕,使之愈來愈少,最後即能遠離,這才是「念彼觀音力」所能達到的目的。即使觀世音菩薩具有神威之力,如果自己不面對貪瞋癡,以為只是念念菩薩名號,觀世音菩薩便能幫人消除貪瞋癡,那是神話,不是佛法。
以學佛者而言,貪瞋癡是三惡業、三毒或者是障道因緣。淫欲、瞋恚以及愚癡三者的問題,還是在於貪欲的大前提。為什麼?如果沒有貪欲之心,不可能產生瞋恚或者愚癡。譬如貪欲,為了求得滿足自我,因而發生很多傷害的現象。為什麼有瞋恚之心呢?譬如自己器量太窄、個性太強、修養不夠,也就是欲求太多。
同樣,愚癡的問題,以貪欲而言,業才會造成愚癡,道可以轉變為菩提。由此可以發現,原來欲求的問題,除了業之外,還有道,修行辦道也是欲求,並不表示只有造作業才是欲求。因此必須從業當中發現道,轉業而顯道,也就是從貪瞋癡去認識、了解,發現問題的所在,為什麼有貪瞋癡的現象?為什麼不能克制?必須自己面對貪嗔癡的問題。
為什麼應稱念觀世音菩薩?至少可以幫助人提起正念。如果以自我意識去思考,總免不了自以為是,自我意識,其實就是太過於感性;如果提起正念,持念觀世音菩薩,使自己清淨,意念便能清淨,對貪瞋癡的認識則比較客觀、理性。
所謂稱念觀世音菩薩及他的威神之力,即是藉由這種力量幫助人提起正念,在清淨自在的情識作用之下,面對貪瞋癡去認識、了解,而後發現問題的所在,自然貪欲愈來愈少。
以佛法而言,這種欲求並不是對與錯的問題,而是不要造成傷害別人,或者自己受到傷害,從中出離,慢慢清淨,這才是稱念觀世音菩薩,可以遠離貪瞋癡,真正主要的目的。
普門品第6講
無盡意,觀世音菩薩,有如是等大威神力,多所饒益,是故眾生常應心念
貪瞋癡是因業而發起,學佛修行的人無非希望能夠遠離貪瞋癡,從原本很嚴重的情況,慢慢變成輕微,最後清淨,這才是出離的目的。
若有女人,設欲求男,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,便生福德智慧之男,設欲求女,便生端正有相之女,宿植德本,眾人愛敬
民間常有這種說法,希望生男孩或者女孩,祈求、禮拜觀世音菩薩便能得到。其實談到求男求女,佛法是講求彼此的因緣關係,如果沒有這種緣,祈求也沒有用,因此必須了解普門品真正的法義。
經文中,求男,能夠生福德智慧之男;求女,可以生端正有相之女,這兩句話才是重點。而不是為了想生孩子,禮拜、供養、祈求觀世音菩薩,便能生男孩或者女孩,其實,這只是個人本身的希望而已。經文並非求男,念觀世音菩薩即生男;求女,念觀世音菩薩即生女。
「禮拜」是一種尊敬,「供養」是一份心意,譬如用香花水果供養佛菩薩。
禮拜、供養都是以心供養,因此對觀世音菩薩生起的供養之心,在於「虔誠」兩個字,虔誠到什麼程度?譬如可以感動天或者誠心正意、心誠則靈等,都是一般人所熟悉的文字。其實,這不是求男求女的問題,以現代的語言來說,假使希望有個小孩,如果是男孩,則是福德智慧的男孩;如果是女孩,則是端正有相的女孩。
為什麼求男求女,可以得男得女?因為「宿植德本」,關係到過去有沒有這種緣份。以佛法而言,父母子女是一種因果關係、因緣法則,也就是過去世有這種緣,這一生才會成為父母、子女或者夫妻的關係。
以因緣法而言,緣有外緣以及內緣。內緣是虔誠地發自祈求的心,外緣則是相應於外面的緣,因而有機會可以得男得女。不同之處在於,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的時刻,所生的男孩有其福德因緣,而且很聰明;如果所求的是女孩,不僅僅長得端正,並且有福相。所謂「有相」,即是有福相,近似於福德之「福」的意思。
為何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,可以求男得男、求女得女。千萬不能解釋為禮拜供養就可以求到,一定是關係到內緣與外緣,內緣是自己所祈求的,外緣是過去世結合的。
無盡意,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,若有眾生,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
「福不唐捐」是一句成語,形容各人所種的福田,將來自己一定會得到福報。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具有神威之力,假使有人虔誠恭敬禮拜,必然能夠得到所求。
是故,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
「是故」解釋為所以。所以眾生都應該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。何謂受持?「受」,是從內心發出來,感受觀世音菩薩的神威之力;「持」是持久,是一種行為。也可以解釋為受是空間,持是時間。如果任何空間與時間都能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當然能夠得到所求,譬如遠離貪瞋癡,或者求男求女,便能得到智慧的男孩、端正的女孩。其實,重點是有所求,必有所得。
無盡意,若有人,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
印度通常是以「億」形容最多,何謂六十二億?六與十二必須分開認識。「六」即是六根,就是眼耳鼻舌身意;「十二」則是十二入,眼耳鼻舌身意相應於色聲香味觸法。「受持」是以根與塵作為接觸的方式,也就是六根以至到十二入,經常不離於佛菩薩的名字。「恆河沙」是很多的意思,「六十二億恆河沙」是形容多到像恆河的沙一般。
真正的問題在於,當六根與六塵不斷接觸時,並不是在妄想雜念、夢幻中過日子,而是不管任何時間空間,六根進入到十二入,都不離於觀世音菩薩的名字。
「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」,究竟應念多少次數?可說是無限量。「億」是最高、最多的單位,形容持念觀世音菩薩名字的數目,有如恆河的沙子,可見每天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沒有限制,愈多愈好。
復盡形供養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
不只是持念,必須盡形壽,一生一世供養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。可是,觀世音菩薩已經成為菩薩,為什麼要供養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?一定要了解,其實是一份供養心,事實上,供養是以三寶為對象。三寶如何形成?佛,是以釋迦牟尼佛而言;法,包含大乘菩薩法、小乘羅漢法或者聲聞法;僧,則是代表佛說法的出家人。
談到供養,禮拜、講經說法也是一種供養。布施與供養有何差別?通常對佛菩薩、三寶是供養心;布施是一種捨的行為。布施的行為,並沒有一定的對象。供養則有對象,譬如供養佛、菩薩、出家人,或者供養父親母親。所以供養與布施有所分別,可是,於功德而言,兩者是相同的。
這裡是以觀世音菩薩而言,做任何布施或者供養的功德,一定可以得到所求。如果不求觀世音菩薩,求三寶呢?其實觀世音菩薩是倒駕慈航,過去已經成佛,佛號為正法明如來,所以供養觀世音菩薩,等於供養佛。為什麼特別強調,供養實際是以三寶為對象呢?必須了解,觀世音菩薩本來就是佛;至於供養菩薩,至少他未來是佛,或者過去已經是佛。
普門品第7講
於汝意云何,是善男子,善女人,功德多不,無盡意言,甚多,世尊
虔誠禮拜、四事供養觀世音菩薩,或者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有如恆河沙那麼多的數目,這樣的功德是不是很多?無盡意菩薩回答釋迦牟尼佛,很多,世尊。
佛言,若復有人,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,乃至一時禮拜供養,是二人福,正等無異
所謂「一時」,不一定是某個時間,任何時間都可稱為一時。佛陀說假使有人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乃至不管任何時刻禮拜供養。持念與禮拜,看似兩個人的福德因緣,其實兩者為相同的福德因緣。「正等無異」是沒有差別的意思。
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
為什麼「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」?關係到觀世音菩薩的神威之力,他是修養、智慧、功德具足的成就者,因此持念或者禮拜觀世音菩薩,其實所求的福德都是相同的,不在於這些行為做了多久與做了多少,而是百千萬億劫永不停止。
何謂「劫」?梵文稱為劫波,本意是一因完成一果,稱為一劫。劫是時間的數目字,必須把握它的法義是談因果。通常劫有小劫、中劫、大劫以及無量劫,譬如一個明顯的因完成一個明顯的果報,稱為一小劫;無量劫等同於百千萬億劫,因此,如果用「於無量劫不可窮盡」的文字,也具有相同的意思。
無盡意,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,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
這時,無盡意菩薩回應釋迦牟尼佛,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,於行為、於功德,百千萬億劫無有止盡,而且他的福德因緣、所有的利益都是無量無邊。
無盡意菩薩白佛言,世尊,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,云何而為眾生說法,方便之力,其事云何
「遊」是遊化、移動的意思,「化」即是度化。無盡意菩薩請教釋迦牟尼佛,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在娑婆世界,處處救苦救難,為眾生說法?究竟觀世音菩薩為眾生說何種法?
先要了解,何謂「方便之力」?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即是觀世音菩薩所行的方便之力,也就是為眾生所說的法。譬如談貪瞋癡、求男求女、供養禮拜等,這都是方便之法,久而久之,可以成為一種力量。「方便之力,其事云何」,即是觀世音菩薩遊化娑婆世界,為眾生說法,所顯現的方便、效益,究竟有何事蹟?
佛告無盡意菩薩,善男子,若有國土眾生,應以佛身得度者,觀世音菩薩,即現佛身而為說法
以下經文,即是以三十二應身度眾生的一段文字。如果不了解真實法義,很容易誤會。佛對無盡意菩薩說,假使有國土眾生,應以佛身得度,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。
以佛身而說佛法,先要了解,「佛」是覺悟的意思;「身」即是本體,「佛身」是以覺悟的本體而言,談他的境界,也就是本體達到像佛一樣的境界。觀世音菩薩顯現佛身所說的法,即是佛陀的境界。
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,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
觀世音菩薩並不是用神通變化在變身,而是以不同境界的本體,說出其法要。「辟支佛」稱為旁佛或者緣覺,是依緣而覺的法,「緣」即是十二因緣法。所謂「現辟支佛身而說法」,是以十二因緣法,為具辟支佛根機的人說佛法。談到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,一定要把握,達到某種境界,必須能夠方便說出其法要,幫助眾生得到覺悟、解脫。佛身為最高境界,其次是依十二因緣法,絕不是以神通變化,變成佛或者辟支佛,不是這麼解釋。
應以聲聞身得度者,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
「聲聞」是談羅漢,辟支佛為緣覺。聲聞乘是以四聖諦、八正道這些法而得解脫,成就聲聞的果位。必須了解,聲聞乘應該是三向一果,從須陀洹,到斯陀含、阿那含,最後完成阿羅漢的果位,前面三者是向位,而不是果位。
應以梵王身得度者,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
「梵王」,其實就是談梵天。天道稱為梵天,梵天有一位天主稱為梵王。所謂梵王,即是談天道這種環境。為什麼以「梵」稱天道呢?因為梵王統領所有的天道眾生。天道非常複雜,分為各式各樣的天,欲界有十八天,還有色界、無色界,以至到三十三天以下。
以三十三天而言,梵王是在三十二天的四大天王之天,位於須彌山半腰國土的一位天主,稱為梵王,統領天下所有的天。四大天王之天分為東南西北不同的部洲,所說的法也有差別,譬如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。其實四大天王屬於三十二天以下的天。通常「洲」是談天下,四天下即為四大洲。所謂「南贍部洲」,即是娑婆世界,一個堪忍的世界。何謂「堪忍」?娑婆世界有苦有樂,人活在這世界上,是可以忍受的,有些世界根本不能忍受。
為什麼梵王稱為「梵」?在古印度,梵是一位神通變化的神。不管苦樂善惡,幾乎可以承受、面對、適應的環境,這種環境是修養完成的。梵王說他的子民,也就是梵天的眾生,都是從他的口出生的,所以特別清淨,不受任何污穢或者塵垢染污,因此以「梵」來強調。梵文中,「梵」字的注解是清淨、清涼、莊嚴、自在。而梵王本身的修養境界非常高,才能夠統領天下所有的天,至於究竟說些什麼法?則是相應於梵王這世界所說的法。
普門品第8講
應以帝釋身得度者,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
何謂「帝釋」?「忉利天」即是三十三天,也就是帝釋天,為天最高的位置,天主的名字稱為帝釋。
「帝釋」如何形成呢?三十三天的結構即是忉利天,它的顏色屬於帝青色。何謂「帝青色」?我們常常看到天上沒有雲時,一片湛藍,稱為帝青色。它的形狀有如一個網狀,打魚的網,稍微帶點弧形。「釋」,通常是輻射性。「帝釋」是一種帝青所編製的網,覆蓋在天上面,呈輻射性張開來。事實上,帝釋即是忉利天天主的名字,稱為帝釋天主。
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,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,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,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
自在天不只一個,因為須彌山分為四大部洲,東南西北任何一個部洲,都有自在天、大自在天、天大將軍等各式各樣,相同的組織編制。所謂「天」,不是談它的層級,而是福德因緣。以天道而言,大自在天的福德因緣最高,其次是自在天,再者是天大將軍。
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,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
何謂「天大將軍」?其實就是守護神。譬如自在天、大自在天等,各天都有守護神。佛教寺院的韋陀菩薩,或稱為韋陀天將,即是顯現天大將軍的相,其實韋陀是菩薩化身為天大將軍。這是談帝釋天以下的四天下,以四大天王而言,各天王天下,還有自在天、大自在天以及天大將軍這些國土與結構組織。
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,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
以名相而言,「毘沙門」是中梵文合一的名詞,不能念毘ㄆㄧˊ沙門,梵文肯定是念毘ㄅ一ˇ。譬如毘盧遮那佛,應該念毘ㄅ一ˇ盧遮那佛。「毘」略有中文的意思。常有人自稱為沙門,「沙門」是出離家庭的修行者,並沒有離開人世間,還是與人相處,有如鄰居。「毘沙門」即是出離家庭,生活在人環境中的修行者。
另有一種說法,毘沙門屬於天的類別之一,稱為多聞天,「多聞」是見多識廣的意思。天道有三十三天,以及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多聞天也是屬於三界之內的天,稱為毘沙門。
應以小王身得度者,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
各天有大天王,也有小王,其實小王,即是小天王。以世間而言,譬如一個國家有總統,或者以王國建立者則有國王,這些也稱為小王或者小天王。為什麼?因為「天」是談一個環境或者一個國土、一個世界,它是大小不一的。某個區區小小地方的領導人,即稱為小王。譬如地球上有很多國家,每個國家都有一位領導人,如中國清朝,皇帝是天子,皇帝的兒子是太子,也稱為小王,其實都是差不多的稱呼。
應以長者身得度者,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
以人而言,通常「長者」是具有人生知識經驗的人,而且年齡在六十到七十歲以上。也就是六十歲具有長者的資格,而七十歲才是真正標準的長者。
應以居士身得度者,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
所謂「居士」,是居住在家裡修行的人。為什麼稱為「士」?士亦有君子的意思,不限於男性,女性也可以稱為君子,因此居士包含男女。事實上,居士與優婆塞、優婆夷有所差別,千萬不能混為一談。長者、居士不一定是學佛的人,譬如學問、智慧高者,皆可稱為居士,也就是在家的一位君子。
應以宰官身得度者,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
何謂「宰官」?以概念而言,為文武百官,「宰」是宰相,「官」是官員。其實皇朝,除了皇帝,就是宰相,其他是文武百官。「宰官」即是以宰相為首,統理所有的官員。
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,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
以印度的四大族性而言,婆羅門是比較有錢、有地位的種族。因為婆羅門貴族的作法,而有了奴才,包括種田的農奴、做工的工奴、家庭的傭奴,階級差別非常明顯,好像有錢的人就是老闆,沒錢的人便是奴才。
應以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身得度者,即現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身而為說法
比丘、比丘尼是出家學佛的人;優婆塞、優婆夷是在家學佛的人。比丘是男性的出家人,比丘尼是女性的出家人。何謂「比丘」?譯作乞士,即是乞討的人。因為比丘是以托缽營生,維護色身之需,從事修行辦道的事業。
「優婆」是在家或者是住家學佛的人,男性稱為優婆塞,女性稱為優婆夷。「夷」與比丘尼的「尼」,梵文是相同的字,皆指女性;「塞」是男性。優婆塞即是在家學佛的男性;優婆夷是在家學佛的女性。
其實學佛,不只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還有三種,沙彌、沙彌尼以及式叉摩那。所謂「沙彌」,是未受大戒的比丘,年齡在二十歲以下的男性出家人。沙彌又有法同沙彌與形同沙彌之差別。所謂「法同沙彌」,是如法出家,年齡在七歲以上,成年以前稱為法同沙彌。「形同沙彌」則不分年齡大小,身體有障礙,不能受大戒成為比丘者,稱為形同沙彌。「沙彌尼」為女性出家人,未受大戒之前,也有形同沙彌尼與法同沙彌尼之分別。
普門品第9講
普門品第9講
應以長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,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
前面談到出家、在家七眾弟子,後面所談的是一般世俗的人、官員、種族,以及天龍八部。所謂「婦女身」,不是長者的婦女身,或者居士、宰官、婆羅門的婦女身,而是以長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羅門以及婦女來分類。「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」,這是簡略的翻譯方式,千萬不要誤解經文,應是即現長者、居士、宰官、婆羅門、婦女身而為說法,包括各類的身份及不同的種族。
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,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
「童男童女」不能當成小孩,而是未開化的男女。「童」,即是童真,未開化的意思。如果要幫助未開化的男或者女,即現相同的身,而為他們說法。
應以天龍、夜叉、乾闥婆、阿修羅
這段是談天龍八部。「天龍」並不是天上的龍,依佛教的經典,龍比天的福報小,可是,心性比阿修羅正,因為阿修羅好戰。天龍屬於八部眾之一,並不在六道之內。也就是天龍八部不是畜生道、天道或者阿修羅道,也不是人道,而是另外一種族類。一般所謂的海龍王就是天龍。
夜叉介於鬼與神之間,幾乎都是偷偷摸摸、不敢明目張膽。「乾闥婆」是以音樂作為生活的依歸,整個環境籠罩著香氣,以香味作為氣氛。
這裡「阿修羅」與六道中的阿修羅有所差別。六道中的阿修羅,專門與天道戰鬥,以福德因緣而言,不如天道,可是比人道的福報高。這裡所談的阿修羅,其實就是所謂的羅剎,男的很醜,女的很美麗,通常以迷惑的手段對付人。
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睺羅伽、人非人等
「迦樓羅」以現在的說法,偏於跑江湖、表演魔術之類,這是以假相而言。「緊那羅」屬於經典上一種黑神,臉孔有黑的、綠的或者紅的。「摩睺羅伽」可說是自以為聰明的人,其實沒有智慧,即所謂投機取巧類型。
所謂「人非人」,是以非人而言,人死後的中陰身,以及所有鬼道眾生皆是非人,雖有人的樣貌,可是不同於人。為什麼?他們原本是人,根據業力的輕重,往生投胎的地方即有所不同。人非人,千萬不可解釋為人以及非人,通常是指鬼類、中陰身,一般看不見的。凡是這類型的人,觀世音菩薩以同樣的身份、方式度化他們。
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 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
「神」分為二種,一種是天神,一種是地神。天神,通常屬於色界以上,地神屬於欲界。執金剛神手上拿著金剛杵,是色界的神,可是掌管欲界的事。
民間有所謂「代天巡守」,其實執金剛神是代替天道,巡守欲界中不正當的事。譬如人道,警察、憲兵屬於執槍的執法者。執金剛神的工作相當於警察、憲兵執法的情況。
這段是反應前面所說,觀世音菩薩以各種不同的相應身,救度眾生。關於「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」這問題,千萬不可當成,譬如應現宰相身,則變成宰相,而對宰相說法,不是這麼解釋。
所謂各種相應身,絕不是變化成相同之身,而是相應於眾生的知識經驗來說佛法。觀世音菩薩即是以佛陀所制定,七眾弟子的身份分別說法。譬如面對比丘尼,說比丘尼的法,面對比丘,則說比丘的法,因為他們本身戒律以及所處環境不同。譬如優婆塞及優婆夷是在家居士、在家佛弟子,必須以在家的方式說法,不能對在家居士說出家法,因為他們不適用,環境也不許可。
一定要了解,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,並不是變化身,而是說法者的修養、智慧,必須相同於被度者本身的專業,這一點必須特別注意。
無盡意,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
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,什麼功德呢?即是以各種相應身,度脫各種不同眾生的功德。
以種種形,遊諸國土,度脫眾生
所謂「種種形」,絕不是變化身,而是具備各式各樣、各行各業、各種身份地位的條件,遊化國土度脫眾生。也就是以種種不同的形態,什麼形態?視對方的身份、專業,以相同的專業知識表現佛法,使對方得到利益。
所謂「得度」,是得到利益。譬如消除煩惱,得到解脫,即是得度。可是,並不表示化解了所有煩惱,而是當發生一個問題,幫助你化解問題,便是一種解脫,必須所有的問題完全化解,才是真正解脫,稱為究竟解脫。否則,還是得一個、一個問題,慢慢認識、了解而突破。其實「解脫」,具有突破的意思。
經典上常常談出離,何謂「出離」?是一種突破、一種解脫。
得度,絕不是一般所謂度到彼岸。通常說此岸是苦岸,彼岸是樂岸,其實到彼岸,只是一種方法。說法是告訴我們如何學習道理方法,然後照著道理方法去做,即是修行,修行所完成的修養,便能夠化解問題。譬如過河,要到河的對岸,如果沒有橋樑、船隻,怎麼辦?自己學會游泳,游過去,就可解決問題。「得度」是一種解脫的意思。
是故,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
因為觀世音菩薩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,所以無盡意菩薩提出,應該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。「一心」即是不二心,也就是應當以一份虔誠的心供養,不求回報、不求補償,才能稱為一心。如果還有所求,其所供養的便有二心,而不是一心。
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
「菩薩」是覺悟的成就者;「摩訶薩」是大菩薩。所謂「菩薩摩訶薩」,是已經得到果位的菩薩。菩薩有因位,也有果位,不能混為一談。譬如開始學佛的人,即可稱為菩薩,屬於因位上的菩薩。果位上的菩薩通常稱為菩薩摩訶薩,譬如觀世音菩薩、普賢菩薩、文殊菩薩、地藏菩薩都是已成就果位的菩薩。
於怖畏急難之中,能施無畏,是故,此娑婆世界,皆號之為施無畏者
觀世音菩薩具備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的願心,因此在恐怖、危險、急難的時刻,能夠無所畏懼的說法布施,也就是法施。布施有財施、法施,財施是指物質,法施則是精神或者智慧,一定要了解,觀世音菩薩是以智慧幫助眾生脫困,求得解脫。
普門品第10講
普門品第10講
無盡意菩薩白佛言,世尊,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,即解頸眾寶珠瓔珞,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,作是言,仁者受此法施,珍寶瓔珞,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
何謂「白佛言」?「白」是講的意思,所謂「道白、表白」即是講話。何謂「瓔珞」?只有珠寶加上一條鍊子,稱為項鍊。「瓔珞」則是很多珠寶串連起來,一串一串好幾層,常常看到整串鋪在胸口上的,稱為瓔珞。所謂「百千兩黃金」,意指瓔珞價值非常高。
無盡意菩薩告訴眾人,應當虔誠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,所以率先而做。無盡意菩薩對佛說,我要供養觀世音菩薩,便從頸項間解下價值極高的瓔珞,供養觀世音菩薩,可是觀世音菩薩認為太珍貴,不適合接受。
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,仁者愍我等故,受此瓔珞
「仁者」是一種尊稱,意謂觀世音菩薩,可是,觀世音菩薩並不是叫做仁者。「仁」是善良的意思,而且可以幫助他人得到利益者,稱為仁。無盡意菩薩對觀世音菩薩說,希望能夠憐愍大家對你的一份供養心,接受這瓔珞。
爾時,佛告觀世音菩薩,當愍此無盡意菩薩,及四眾、天龍、夜叉、乾闥婆、阿修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睺羅伽、人非人等故,受是瓔珞,即時,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,及於天龍、人非人等,受其瓔珞,分作二分,一分奉釋迦牟尼佛,一分奉多寶佛塔
佛對觀世音菩薩說,應該憐愍四眾弟子以及天龍八部這份虔誠心,接受這瓔珞。於是觀世音菩薩接受這份瓔珞,分成二份,一份供養釋迦牟尼佛,一份供養多寶佛塔。
「佛塔」通常代表佛的意思,佛是指所有的佛。「多寶佛塔」不同於一般的塔,是用七寶、各式各樣珍寶裝飾的佛塔,塔內供奉佛菩薩,而不是現在所謂的納骨塔。觀世音菩薩把另外一份瓔珞,放在多寶佛塔裡面作為供養,讓其他眾生,包括四眾弟子、天龍八部等,甚至不信佛教者,有機會可在多寶佛塔前禮拜、供養。
無盡意,觀世音菩薩,有如是自在神力,遊於娑婆世界
「自在」是沒有障礙,有障礙則不自在,其中包含物質以及精神。「神」是平常人無法理解的,稱為神。「自在神力」,並不是力氣特別大,而是這種自在無礙的力量,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,觀世音菩薩即是憑藉智慧修養的力量,遊化於娑婆世界。「遊」即是遊化,不定時間、空間、地點,「化」是度的意思。
爾時,無盡意菩薩,以偈問曰
普門品從這裡開始,談很多偈語的問題。「爾時」意謂那個時刻。「偈」,通常有三個字、四個字、六個字、七個字,甚至於八個字。以相同的句子、相同的字數,四句組合為一偈,好比中國古詩,四句而成為一首詩。無盡意菩薩用偈語的方式問釋迦牟尼佛。
世尊妙相具,我今重問彼,佛子何因緣,名為觀世音
「世尊」即是為世間所尊重的一種稱呼,事實上等同於佛或者是如來,因為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,也是人間的導師。妙相具的「妙」字,意謂殊勝微妙,包含圓滿的意思,也就是具足美好以及莊嚴之相。
所謂「佛子」,是指佛的弟子或者稱為佛弟子。凡是跟隨在佛身邊,不管是菩薩、羅漢、出家、在家四眾弟子,或者天龍八部、各種官員、各種種族,只要親近佛者,皆可稱為佛子,觀世音菩薩也屬於佛弟子之一。這段是無盡意菩薩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問題,您的相目美好而且莊嚴,現在請問您,觀世音菩薩依於什麼因緣,叫做觀世音?
具足妙相尊,偈答無盡意
「具足妙相尊」意謂佛或者觀世音菩薩,皆具有美好、莊嚴而且受世人尊敬之相。「偈答無盡意」是釋迦牟尼佛以偈回答無盡意菩薩。
汝聽觀音行,善應諸方所
所謂「汝聽」,不是用耳朵聽;「聽」,通常說聽聞,其實就是你應知道的意思。「觀音行」即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行為,而且這種行為善應於諸方所。何謂「諸方所」?「方」意指方位,東南西北上下十方,「所」則是地點,譬如國土或者某一個地方。善應十方所有的國土,稱為諸方所。
弘誓深如海,歷劫不思議
「誓」即是誓願,所發起的願;「弘」是大的意思。「弘誓深如海」意謂觀世音菩薩發起有如深海般的大願。所謂「劫」,是指不定的時數,也就是無法肯定的時數,以小而言,為一因一果的時間,大者一生一世的時間,皆稱為劫。譬如三大阿僧祇劫,何謂「一大阿僧祇劫」?即是從生到死,一生經歷無法計算的時間、空間、因果。「歷劫不思議」也就是歷經無法計算的時數,不是但憑想像可以思考的。
侍多千億佛,發大清淨願
所謂「侍」,並不是當侍者照顧佛,而是值佛,值與侍是相同的意思。這裡的「佛」,意謂因智慧而圓滿覺悟,而不是那些已成就的佛或者名相上的佛。「侍多千億佛」即是觀世音菩薩經過恆久的修養,完成圓滿的覺悟,才能發起清淨的願力。如果未具備高深的修養、圓滿的智慧,不可能發起清淨願。願一定要能夠做得到,端視個人修養。所以觀世音菩薩歷經無法計算的時數,從修養中圓滿覺悟、智慧。
談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神威之力,是經過修行而完成修養,也就是本身具足智慧圓滿、覺悟圓滿的條件,才能發起弘願,普度眾生,而且不分對象,所有眾生凡有需要者,觀世音菩薩皆可幫助他們。經典上常提到智慧如海、弘願如海,其實是指無量無邊、非常宏大的事情。
普門品第11講
我為汝略說,聞名及見身
何謂見身?「見」字應當成現,見身即是現身,而不是看見,看見一定是顯現出來。「及」是及時、剛好的意思。釋迦牟尼佛用簡略的方式說,當觀世音菩薩聽到稱念他的名字,就會馬上現身。
心念不空過,能滅諸有苦
因為觀世音菩薩所發的願是救苦救難,而且以慈悲心幫助眾生,所以在心念中,絕不會裝作沒聽見,而任由它過去。只要聽到叫他的名字,心念所至,隨時會顯現。「能滅諸有苦」,即是幫助眾生消除所有的危險、苦難。
假使興害意,推落大火坑,念彼觀音力,火坑變成池
「興」即是生起。「興害意」是生起害人的意思,並不是已經完成害人。如果普門品照文字解釋,很容易誤解。經文的含意是,假使有人興起要害你的心念,把你推到火坑的情況,如果你能提起正念,意念中想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願力,火坑只是像個池子。
為什麼「火坑變成池」?並不是原來的火坑轉化為池子,不是這麼解釋。譬如社會上有些沒良心的人,把女孩賣掉當妓女,等於是推到火坑裡面。如果這女孩知道觀世音菩薩,也知道他的願力、智慧,意念中生起觀世音菩薩的力量,便不會落入火坑。為什麼?因為提起正念,至少先要冷靜,才知道如何逃離這些地方,那麼原有的火坑,只不過是個池子而已,影響不了你。
「念彼觀音力」這句話非常重要,以下偈語必須把握念彼觀音力的問題。所謂「念」是提起正念,並不是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,而是能夠想到觀世音菩薩的弘願,只要稱呼他就會現身。其實「現身」,並不是救你出來,而是在危險的時刻,使你提起正念,保持冷靜,才有逃脫的機會,不會被推落火坑。
「念彼觀音力」意謂在緊要的時刻,如果意念中能夠想到,觀世音菩薩經過修養,成就的神威之力可以幫助你,但不是依靠,即可使自己提起正念,冷靜思考如何脫離火坑。
或漂流巨海,龍魚諸鬼難
「漂流巨海」表示有人掉進海裡,隨著波浪漂流。「龍」,到目前為止,的確很難肯定,至少知道海中有所謂的龍宮、龍王,會吃人的鯊魚、鯨魚。這裡談「鬼」,並不是所謂的鬼類,而是指這些龍、魚。因為鬼是看不見的,假使漂流在海上,這些看不見的苦難、危險,隨時會發生。
念彼觀音力,波浪不能沒
「念彼觀音力」這句話,「念」即是提起正念,何謂「提起正念」?意念中,生起觀世音菩薩慈悲救苦難的弘願、智慧,以及所展現的力量。
譬如假使個人遇到任何危險、苦難,沒有外力幫助時,意念中還能想到父親、母親召喚的力量,無形之間就會產生求生的意志力。念彼觀音力,必須用這種方式認識。
所以念彼觀音力,並不是企望觀世音菩薩救脫的力量,而是一種加持的力量,「加持」是增加持久的意思。也就是原本的力量有限,因為意念中考慮或想到一些什麼,而使自身的力量能持久,才有維護生命的機會。
或在須彌峰,為人所推墮,念彼觀音力,如日虛空住
「須彌」有二種翻譯,一是微妙,一是非常高大;所謂「須彌峰」即是非常微妙高大的山峰。假使在高大危險的山峰上,有人要把你推下去,這時,如果意念中能生起觀世音菩薩的力量,就像太陽懸在虛空中,不會墜落到山峰下。
為什麼有人被推墮懸崖,反而有如太陽一般,懸在虛空中,不會墜落?至少地球有地心吸力,怎麼不會掉落呢?可以說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幫助他。必須了解,這都是些形容。為什麼有人要把你推落山峰?一定是你本身有問題,如果能夠提起正念,想到觀世音菩薩的願力、智慧,便是修行者,有如太陽安住在虛空中,穩如泰山,自然不會出事。
並不是發生任何事情,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觀世音菩薩便能救度,而是在可能造成危險、苦難的情況之下,如果能提起正念,便不會發生這些事情。最簡單的說法,時時刻刻自己應提起正念。
或被惡人逐,墮落金剛山,念彼觀音力,不能損一毛
「或」是或者、假使的意思。所謂「金剛山」,是硬石壘壘的石頭山。假使有惡人追你,墜落到石頭山,還能活命嗎?一定粉身碎骨。為什麼有惡人追你?必定有問題;否則,不會被惡人追,也不可能摔到石頭山。
「不能損一毛」即是毫髮無傷。「念彼觀音力」是意念中,必須知道觀世音菩薩的願力、智慧、修養。對於學習佛法的人而言,正念所起,自然所有的障礙都不會發生。真正的問題,在於意念所至是什麼?意念是善,即是善;意念是惡,即是惡。
門品第12講
或值怨賊繞,各執刀加害,念彼觀音力,咸即起慈心
一般說「怨賊」,是因為一些言語或者身體行為的表現,使人受到傷害而造成怨恨。經文所說的怨賊,並非這種現象,而是假使在某種環境,剛好遇到很多山賊土匪,每人手上拿著刀要搶你、殺害你。念彼觀音力,所有山賊土匪都會生起慈心,不忍心殺你,為什麼?你所表現的一定不是恐懼,除非身上帶有很多財寶,怕他們搶,或者是做虧心事而害怕。
假使能提起正念,想到觀世音菩薩的願力、智慧,意念中毫無旁鶩,沒有雜念,那些山賊土匪也會感覺奇怪,認為這應該是善良的人,而不會殺害你。從現實生活中可以發現,譬如有時心裡害怕,或者遇到恐怖的地方,便會稱念觀世音菩薩或者阿彌陀佛,其實在意念中,不就產生了一種力量
或遭王難苦,臨刑欲壽終,念彼觀音力,刀尋段段壞
「或遭王難苦」這一句很多人不得其解。「王難」即是國法,以現在的口語,就是國家法律。假設違反王法,一定要受苦難,而且是死罪,按照道理,臨刑的時候,應該終結生命,為什麼念彼觀音力,刀隨即一段、一段壞掉,難道是金剛不壞身?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,如果只是依照文字,的確很難解釋。
如果意念中皆是提起正念,以慈悲之心修養智慧,刀不可能加到你身上,因為不會違反國法而受苦難。如果真正遭受這種苦難時,觀世音菩薩也無法救脫,因此,千萬不要照文字解釋普門品。
或囚禁枷鎖,手足被杻械,念彼觀音力,釋然得解脫
「釋然」並不是開釋,離開監獄,而是能夠放下,很坦然。假使被囚禁,關在牢房,亦即現在的看守所、監獄,銬上腳鐐手銬,如果能夠提起正念,想到觀世音菩薩慈悲、願力、智慧的修養,對一切的事情很坦然,可以放得下,不會因為被關在牢獄而煩惱、怨天尤人、擔心害怕,自然不受影響,不就是得解脫嗎?為什麼?可能是冤枉,並不是真正犯了罪,即使犯罪,也要經過調查,且必須有人證、物證。
以世俗而言,不管人的問題、事的問題造成煩惱,問題是必須能夠提起正念,具有這種智慧、修養,才能坦然地面對問題,化解問題。
咒詛諸毒藥,所欲害身者,念彼觀音力,還著於本人
咒詛與詛咒是相同的意思。這裡「毒藥」,並不是有毒的藥,而是指詛咒、惡毒的言語行為,稱為毒藥。如果當成詛咒加上有毒的藥,即錯解文字。「念彼觀音力,還著於本人」,意謂有人用詛咒這種非常狠毒的方式,對付你、傷害你。
為什麼「念彼觀音力,還著於本人」?這惡毒的人要詛咒加害你,究竟是誤會?還是你真的傷害別人,令人恨得非置你於死不可呢?如果是學佛的人,而且能夠提起正念,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智慧修養,再惡毒的詛咒也沒有辦法傷害你,結果等於還諸於本人。
經典上常有這種說法,譬如有人毀謗、傷害你,如何面對?佛陀說等於別人送禮,我不要他的禮物,他只好拿回去。或者譬如舉火燒天,即使他拿著火把,我像天一樣,能燒著我嗎?因此,當別人非常狠毒地要詛咒你、害你,事實上,你本身是正當的人,可能是別人誤會或者無理取鬧,不管如何,最後都會還歸他自己身上。所以有時害人,結果也害到自己,便是這種現象。
或遇惡羅剎,毒龍諸鬼等,念彼觀音力,時悉不敢害
惡羅剎的「惡」,通常指他們的心性、行為,而不是外相。「或遇惡羅剎,毒龍諸鬼等」意謂遇到心性不好的羅剎,有如毒龍、鬼等。「毒龍諸鬼」,其實即是天龍八部的眾生,包括鬼類、非人眾生,有正的,也有邪的,有善的,也有惡的。
「念彼觀音力,時悉不敢害」,假使遇有邪惡的人想傷害你的情況,有句話邪不勝正,如果能夠提起正念,他們有所顧忌,自然不敢傷害你。所謂為人不做虧心事,夜半敲門心不驚,為什麼?因為沒做不好的事,本身很坦然,因此不會害怕。何況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假使是善良的人,為什麼別人要用惡劣的方式報復呢?除非這過程是錯誤的行為。
譬如在媒體上,看到古惑仔追殺一個人,最後殺錯人,這種叫做冤死。是不是過去的惡緣呢?不一定,可能是這一生所結的緣。所以佛法談因果,有過去的因,現在的果,也有現在的因,將來的果。現在受罪,不一定是過去造的惡因,可能是現在別人錯殺所造的惡因,將來他們要受惡果。
若惡獸圍繞,利牙爪可怖,念彼觀音力,疾走無邊方
「惡獸」,大部份是指老虎、獅子、鱷魚這些兇惡的野獸,包括飛禽走獸在內。假使遇到猛惡的野獸圍繞,牠們張牙舞爪,非常恐怖。
所謂「無邊方」,並不是走頭無路,而是走頭有路。這裡「無」是不會沒有的意思。問題是處在猛獸圍繞之中,令人恐懼、害怕,這時,如果能夠提起正念,冷靜地看清楚方向,找到安全的路線,便可以很快地逃離這地方。
普門品第13講
蚖蛇及蝮蠍,氣毒煙火然,念彼觀音力,尋聲自迴去
這段偈語所談的是本身具有毒性的爬蟲類。「煙火然」是形容毒氣很重,有如點燃煙火一般,其實這只是引喻這些爬蟲類很毒。所謂「迴去」即是避開,如果不了解這屬於南方的一種鄉土語言,的確很難理解。「尋聲自迴去」主要的意思是,即使這些爬蟲類很惡毒,可是,如果能夠提起正念,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想到觀世音菩薩以大慈悲對待眾生,牠們聽到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聲音之後,也會自己避開,不會傷害人。
雲雷鼓掣電,降雹澍大雨,念彼觀音力,應時得消散
這首偈語,如果不能把握「念彼觀音力」,會覺得實在很神奇。「雲雷鼓掣電」即是天空烏雲密佈,打雷、閃電,同時還降冰雹,所降的冰雹有如大雨般密集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為什麼稱念觀音菩薩,天空中這些現象自然消散呢?其實多少涉及到觀世音菩薩的願力、智慧力以及修養,所展現的一種神威之力。
眾生被困厄,無量苦逼身,觀音妙智力,能救世間苦
所謂「妙智力」即是勝妙智慧之力,「妙」是超越一般的意思,稱為勝。眾生被這些困苦厄運障礙,而遭受到無比苦難的煎熬,成為障道的阻礙。如果知道觀世音菩薩勝妙智慧之力,便可以解救世間的苦難。
具足神通力,廣修智方便,十方諸國土,無剎不現身
通常「神通」,不一定是指某種神通。「具足神通力」則是具足六神通,可是必須了解,具足的神通力是廣修智慧而得到。「廣修智方便」意謂廣修智慧,行使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作為。
「十方諸國土」意指範圍廣及十方世界。梵文中,「剎」是土的意思。國土、寺院也稱為剎,通常剎是以土做的,譬如建立在某塊土地上的國土或者寺院,皆以剎說明。這裡「剎」解釋為地方,「無剎不現身」意謂不管任何地方,都會顯現觀世音菩薩的身影。
種種諸惡趣,地獄鬼畜生,生老病死苦,以漸悉令滅
何謂「惡趣」?為六道中的下三道。所謂下三道,即是畜生、鬼類、地獄。「地獄鬼畜生」也就是地獄道、鬼道、畜生道,皆屬於惡趣。何謂「趣」?一般所謂往生,其實就是趣向的意思。「趣向」是人死以後,根據業力不同,如果受惡報,所去的地方是地獄、鬼或者畜生道,屬於六道中的惡道,上三道則屬於善道。
「以漸悉令滅」意謂慢慢可以消失,「滅」是消失的意思。「生老病死苦,以漸悉令滅」,是因為觀世音菩薩具足神通力,廣修智慧而行方便,使十方的國土皆可得到利益,所以任何地方都會現身,也就是千處祈求千處應,即使六道中地獄、鬼、畜生這些惡道,以及包括人類生老病死種種的苦,都會慢慢地消失。
真觀清淨觀,廣大智慧觀,悲觀及慈觀,常願常瞻仰
觀世音菩薩名號的法義,在於「觀」字,因為觀世音菩薩的修養,可以觀眾生的苦難,聞聲而救苦。以修學佛法的人而言,必須從這些上面去認識、了解及修養。
何謂「真觀清淨觀」?「真」是指現實,在現實的環境之中,必須生起清淨的心念,深入地認識,而不是以業的方式認識。尤其「觀」不只是用眼睛看,還要加上意以及自我的心,以白話而言,即是深入的認識。
「廣大智慧觀」,是用智慧去看。「智」是知識經驗,「慧」是利用這些知識經驗,使它產生力量而得到好處,這種力量稱為慧。
這裡談「悲觀」,不同於世間樂觀悲觀的看法。「悲觀及慈觀」意謂大悲大慈的說法,這是觀世音菩薩本身的修養表現。「悲」是拔除眾生的苦,「慈」是給予眾生快樂。所謂「悲觀及慈觀」,即是深入地拔除眾生的苦,同時使眾生得到喜樂、利樂的方式。
何謂「常願常瞻仰」?觀世音菩薩具有廣大的神通威力,可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,皆從智慧修養慢慢所形成的力量,學佛的人應當學習。
佛法講求眾生平等,悲觀及慈觀是以大悲大慈的方式,拔除眾生的苦,給予眾生利樂。「常願」即是發起願心,「瞻仰」的本意,其實也是觀的意思。「常願常瞻仰」意謂經常發起這種願心,深入地認識,也就是觀想。
無垢清淨光,慧日破諸暗,能伏災風火,普明照世間
這首偈語意謂深入地觀、深入地認識,所能達到的理想。「無垢」是離於塵垢污染,以清淨光明的方式認識這些污垢。所謂「清淨光」,即是清淨與光明,也就是明明朗朗、清清楚楚的意思。
「慧」即是智慧,譬如常看到佛像有圓光,稱為智慧之光。「諸暗」則是愚癡、迷惑、無明。唯有智慧,才能夠破除愚暗,降伏風災、火災種種災難,而且可以普及明照世間。為什麼?因為具有廣大的願力、崇高的智慧、圓滿的修養,自然可用智慧照見世間一切。
常言「佛光普照」,如果不了解其義,以為佛顯現某種光普照世間,其實是有如太陽一般,沒有分別、普及性的,以智慧的光明照見世間一切。
普門品第14講
悲體戒雷震,慈意妙大雲,澍甘露法雨,滅除煩惱焰
所謂「悲體」,是慈悲為懷的意思。「戒」即是防止發生,譬如遊行,警察在旁戒備。「雷震」則是大的雷、閃電。「悲體戒雷震」意謂大悲的胸懷可以防止雷震。「慈意妙大雲」意指大慈的意念,有如焰陽下顯現的一大片雲,可以蔭庇眾生,得到保護作用。
「澍」即是建立。「甘露」通常意謂比較稀有,譬如觀世音菩薩手上的淨瓶,裝著甘露水,其實具有滋潤的意思。所謂「法雨」,即是說法,關係到甘露的問題,也就是佛陀的道理方法有其效益性、功能性,如同甘露般珍貴,能幫助世人得到利益。「焰」即是燒得很烈的火焰,具有非常的意思。因為有時煩惱就像火在燃燒,台灣話有句形容詞「火燒厝」,便是形容人煩惱到極點。「滅除煩惱焰」意謂可以消除極端的煩惱。
諍訟經官處,怖畏軍陣中,念彼觀音力,眾怨悉退散
「諍」即是爭吵,「訟」以現在而言,則是打官司。「諍訟經官處」是因為某件事情爭吵不休,無法解決而告到官府。「軍陣」意謂軍隊在作戰時所處的環境。因為作戰是極為恐怖的環境,當面對敵人,不是自己死,就是敵人死。
「眾怨」,即是怨恨或者仇恨。如果因爭辯而告官,有如處在作戰的陣容、恐怖的環境之中,假使能夠提起正念,想到觀世音菩薩慈悲、智慧的神威之力,所有的怨氣便會消退,自然不會與別人爭吵、打官司,也不可能像軍隊,處在最前線打戰的恐怖環境中。
閩南話有一句「輸人不輸陣」,人都是為了爭一口氣,最後兩敗俱傷,誰也得不到好處。為什麼?因為心裡總是怨恨不平,承受不了,非拼個輸贏不可。
妙音觀世音,梵音海潮音,勝彼世間音,是故須常念
必須了解,以聲音而言,有好聽及不好聽的聲音,問題不在於聲音,而是內容的問題。「妙音觀世音」是形容觀世音菩薩能夠聞聲救苦,聽到眾生求救的聲音,並不會有感覺麻煩的心態,反而當成是很好聽的聲音,為什麼?因為需要觀世音菩薩幫助。
「梵音」通常是以印度民族而言,有些歌曲、歌頌、偈語是用唱的,稱為梵音。「海潮音」即是在海邊,海浪沖激懸崖的聲音。「勝彼世間音」意謂別人痛苦的求救聲音,在觀世音菩薩的聽聞中,超過世間一般的聲音,反而認為能救助他人是很好的事。所以意念中,應常常想到觀世音菩薩的智慧、願力、修養完成的神威之力。所謂「念」的問題,不只是口念,而是身口意三者都必須念,也就是身平靜、口持念、意要聯想。
念念勿生疑,觀世音淨聖,於苦惱死厄,能為作依怙,具一切功德,慈眼視眾生,福聚海無量,是故應頂禮
「苦惱死厄」是一種發展的現象,通常人苦惱到某種程度,便會想到尋短見。「依怙」即是依靠。「能為作依怙」意謂假使在苦難的環境以及尋死的厄運時刻,想到觀世音菩薩智慧修養顯現的神威之力,可以作為依怙。如果只是自己本身的自我意識,最後仍是苦惱、死厄。
「念念勿生疑」也就是每個意念所生起,對觀世音菩薩表現的一切都不懷疑。因為觀世音菩薩具足一切功德力,而且以慈悲的觀法看待眾生。所謂「慈悲的觀法」即是平等心、無分別心。「福聚海無量」意謂所聚積的功德,完成的福報無量無邊。所謂「頂禮」,是以禮相待的意思,「是故應頂禮」則是經常用一份虔誠心面對觀世音菩薩,身口意皆念著他,即可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因緣。
爾時,持地菩薩即從座起,前白佛言,世尊,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,普門示現神通力者,當知是人,功德不少
這時,持地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,若有眾生聞到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。所謂「品自在之業」,其實即是法華經中普門品這一品。「普門示現神通力者」意謂如果本身能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智慧、修養,同樣可以達到有如觀世音菩薩一樣自在,而且普及地示現在世間,展現神通威力。「神通威力」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威力。「當知是人,功德不少」意謂知道如此修養的人,他的功德非常多。
佛說是普門品時,眾中八萬四千眾生,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
所謂「八萬四千」是形容詞,表示很多。當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會上,介紹普門品這一段時,在場很多參與法會的人,都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「無等等」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「阿」是無的意思,「耨多羅」則是等,其實在翻譯上,無等等是多餘的,只是特別強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
所謂「菩提心」即是發起覺悟的心。譬如懈怠時,提起正念,想想應該好好用功、學習道理方法,或者世俗待太久,見識多了,感覺人生短短幾十年,長此以往,將來又如何?還是學佛才能究竟,將來不再受六道輪迴,這也稱為菩提心。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即是發起無上正等正覺之心,事實上也就是菩提心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